大一初入学时,制定过一份名为《大航海时代》的大学四年规划。而今度过四年旧时光,渡过太平洋,虽然原本的计划大部分都远未完成,但也该是总结的时候了。

你对真正的力量一无所知

你所学的知识应该像一棵有生命力的树,是一个统一的整体,它可以汲取养分,可以成长,可以孕育出新的东西。只是把树根、树干、树枝、树叶形式上拼在一起,虽然也可以有树的形状,但并不具备树的生命力,只能称其为一棵“假树”。你们所学的各门功课,是大自然在不同角度的表现,他们之间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,不同方面的方法又经常可以相互借鉴,并不应该割裂开来看。只是把每个部分学好而不去努力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,或者希望只学会一种办法就能解决所有问题,而不去不断地掌握新的先进的想法,是远远不够的。

——东神

记得大一力学课上,苏大大对我们说:“你们刚从高三轻松的生活中走出来,可能有点不太适应,不适应是很正常的,适应适应就好了。大二大三会更忙的,但你们都会适应的……你现在想想你高三是不是过得很轻松?因为高三都在做一些简单的重复,你们应该高二就结束这一切……” 当时的我还too young too naive,觉得大一就这么累应该已经到极限了吧,后来上了大二大三就开始怀念高三和大一的幸福日子。(更多段子请戳这里,还有这里。段子很长,慎点。)

大学四年上了许多课:主修计算机,辅修物理,还上过几门生物课,也蹭过好些选修课。但是,当我回想这四年到底学了什么的时候,真实的感受却是:我好像什么都没学到。这种感觉一直笼罩着我,直到现在。有时候会开玩笑说,大学四年什么都没学会,除了水群。那些知识,匆匆穿过脑海,完成考试,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之后,便如过眼云烟,消失不见,从未成为我的一部分。

细细想来,其原因在于,我也许记住过,却从未好好运用它们。高中学的知识,有些现在还有很深的印象,为什么?因为学习的同时有大量的练习来不断巩固学习的成果。但到了大学之后,由于知识量的剧增,大部分的时间用来学习新的知识,而练习的时间则远不如高中,因而学习的效果也大不如从前,算是一个遗憾。

年轻人,你渴望力量吗?

但国科大的确教过我许多东西。大学前两年的数学物理基础课,虽然我学得不咋样,但涉猎的内容已经远超过一般的重点大学的要求了,我也相信以后会用得上的,唯一的遗憾是当时没有多学点,尤其是数学。最感谢东神,三个学期的微积分课程可以说是我的现代数学启蒙课程,从基本的实数域讲起,经过实变与复变函数,再到微分流形,一直深入到量子力学的数学原理。现在想来,整个过程该是多么波澜壮阔,无奈脑子不太灵光,不太跟得上。这门课也是整个大一学得最辛苦的一门课,通常整个周末都会花在上面,光是读懂题目都需要花掉一个上午的时间,有时甚至为了能按时完成作业不惜推掉和初恋的约会,最终也以悲剧收场。真是欲仙欲死,不堪回首。当然究其原因,还是脑子不太灵光。我也真真切切地撞到了智力的天花板,头破血流,明白自己这辈子是不适合做数学的。收获也并非全无,除了知识上的理解,最重要的是:老子以后再也不怕学不会什么了!这么难的课都死磕过来了,还有什么好怕的呢?只要时间足够,我再也不怕学不会什么了。

这才是真正的力量,年轻人

辅修物理是受鲍老师“蛊惑”,自己也一直对“理解世界运行的规律”这件事情有着极大的兴趣。无奈四大力学都学得半懂不懂,天赋有限。学的东西对现在的科研也并无多大用处,想来以后也不怎么会碰了,有些遗憾。学校也不知道为何最终并没有给我发辅修证书。。。

总得来说,四年里上了好些课,领略过精妙的知识体系,知道好些个高大上的名词。一言以蔽之,始于听过,止于装逼。

选择

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
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:
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, and I—
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,
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.

——The Road Not Taken

碰到过一类很厉害的人,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,目标坚定,始终如一;规划人生,步步前进;聪慧努力,高效执行。不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还知道如何去实现,这样的人总是让我敬畏不已。(附文一则

但这样的人还是少数。毕竟年轻时的我们,没有多少经验,并不清楚正确且适合自己的是什么,却又不得不在仓促中做出影响自己一生的重要决定;等到积累了足够经验,认清未来的方向之时,却早已油腻秃顶,青春不再,此时的纠错成本也十分高昂。这是全世界的年轻人都需面对的矛盾——也是家长苦口婆心、唠叨不止的原因。无奈时代变迁,长辈的经验也有不适用的时候;他人的经验只属于他们自己,我们仍避免不了摔倒流血,并学会更快更好地站起。

人生真是一个谜题,不像数学那样定义清晰、简洁明了。幸福的标准各种各样,成功的模板不能随意套用,很难formalize成一个optimization problem然后无脑做gradient descent。完完全全就是一个NP hard问题嘛!

有一句话叫做“选择比努力更重要”。在这点上,我觉得自己很幸运。现实的压力迫使好多同学都在往计算机、金融方向转。而我初中时期便幸运地碰到了编程启蒙老师,参加了信息学竞赛;虽然上大学之前对真正的计算机一无所知,对人工智能的理解也极其肤浅,但还是报了计算机专业,如愿以偿。所学的正是所喜欢的,所喜欢的也能支撑起自己的生活,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。

总是有人说“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”。但对我来说,并不是这样的,真实的人生更加残酷一些,更像是以短跑的速度跑完马拉松全程:先以冲刺的速度跑完一段,停顿片刻稍作休整之后,便不得不再次加速奔跑。等到跑不动了,起身将接力棒交给下一代,入土为安。

果壳之王

即使把我关在果壳中,仍自以为是无限空间之王。

——莎士比亚《哈姆雷特》

说来惭愧,四年里书看得很少。现在一般的文学书籍已经不大能看得进去了,更喜欢科普、科幻、人文社科、人物传记、诗歌、哲学等类型的书。书籍作为一种低效的信息媒介,在我心目中的地位现在已经没有从前那么高了(但仍旧很高),也不会为了打发时间而看书,通常都怀着一定的目的去读书。

看了很多电影。人情冷暖,世事变迁,电影教会我一大半。

高中偏爱轻音乐和古典,尤爱班得瑞、贝多芬。上大学后听了各种各样风格的歌曲,现在挺喜欢后摇。优秀的音乐作品给予了我极大的精神力量。

书,影,乐——这些便是构成果壳的材料,内为精神,外为世界。

果壳通常是坚硬的,但并不代表不会碎裂。碎裂的过程很痛苦,可重建之后的果壳通常会更坚硬。旧果壳生于真善美,新果壳脱胎于虚无主义,再也不怕碎了,真好。

耳旁的机器轰鸣嘈杂不安蓦然停止,我从未感受过如此的平静。

天若有情

波 尔:我们尚在寻觅之中,我们的生命便结束了。
海森堡:我们还未能看清我们是谁,我们是什么,我们便去了,躺入了尘土。
波 尔:湮没在我们扬起的尘土之中。

——迈克尔·弗雷恩《哥本哈根》

以前的自己处在痛苦之中,以爱情为救命稻草,情感上很是依赖对方,总是在另一半身上寄托了太多——希望她美丽聪慧,独立乐观,热爱生活,既懂文史哲艺,也知理性之美。很明显,这样的要求太高了,即使碰到了,大概率也不会喜欢上我(哭)。现在觉得有生命力的女孩才美丽。吉卜力动画中的女孩子个个很有生命力,都很喜欢。

但是有生命力的人并不多啊,人与人的理解又是如此艰难。万物流变,永恒为虚妄,人也是会变的,你我都不是例外。

所以单着就单着吧,也挺好。

毕竟生命里也并非只有爱情。

象牙塔外

经济自由是一切自由的基础,经济基础是一切的基础。

——我自己瞎说的

四年了,内部重建的任务基本完成,大概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,喜欢什么,不喜欢什么,业已成型。因而我也有了更多的精力,开始将目光转向外面的世界。

这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?

工业革命,技术的浪潮不断将现代文明托举到一个新一个的巅峰;大国博弈,战争四起,全球化的步伐受阻,难民流离失所;全球变暖,人类的生存问题被提上议程;连接一切,互联网极大增进沟通效率,隔阂却并未消弭;基因编辑,人第一次拥有了上帝的权力,开始小试牛刀;人工智能,威胁着智人的最后尊严,冲击人的存在本源;星际探索,迈出地球摇篮,我们终会成为星际物种,灭亡还是分化成新人类,不得而知。

漫长的时间里,我们借助工具的力量,改造环境,同时维持着自身的稳定。而现在,这种稳定正分崩离析。后人类时代逐渐开启,人逐渐成为一个无法定义的物种,快速的变化连我们自己也惧怕。

而每个脆弱的个体,只不是这历史进程中渺小的一粒沙,根本无足轻重。于是开始关心——房价会不会继续上涨?父母的养老问题如何解决?生大病了会不会交不起医药费?要去哪里会在哪个城市定居?能不能找到工作?工资够不够花?另一半在何处?……

遥远的未来并不需要关心,眼前的事就足够焦头烂额(而我只想一夜暴富)。成年人的世界里从来没有“简单”二字,大学四年,某种程度上,也算是走入社会的准备。高考算什么,GPA又怎样,毕竟生活的腥风血雨现在才真正开始。

怕了吗?

不能怕。

无我

有过那样的感觉,只是一瞬间的功夫,长久之后的刹那,从前喜欢的东西,突然间就变得那么稀疏平常,暴露出本来的面目。从前喜欢的人似乎也不再喜欢,连喜欢这种感情都不存在了;大概只是觉得美好,或者,不美好。但都与自己无关了。湖面并未凝固,但仍平静得难以激起一丝涟漪。世界变幻莫测,也不怎么关心。人群忙忙碌碌叽叽喳喳,远远听着像高斯白噪声。就像风穿过长长的走廊,除了激起一些卑微的尘土之外,再也没有我了。

就写到这里吧。这四年虽然没有过成自己预想的样子,但我过得还不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