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本文经过ChatGPT/DeepSeek润色。
我想绝大多数人和我一样,都思考过这个问题:
如果有一天我财富自由了,会去做些什么?
尽管这很可能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——毕竟,对绝大多数人来说,真正的财富自由终其一生也难以企及。但我依然认为,这样的思考意义非凡。它引导我们描绘出内心真正向往的生活,帮助我们回答那个永恒之问:何为理想生活? 这份向往如同茫茫大海上的灯塔,能够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情,促使我们制定长期的规划,不断朝理想的生活前进。 在人生的重大决策来临之时,这些思考也能让我们减少内耗,果断抉择,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窗口。 然而,我一直觉得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还不够深入和全面。因此,我想借这篇文章,将零散的想法梳理成文,为未来的人生决策提供参考。
财富自由的他们如何生活
坦白说,一开始我也不确定在实现财富自由之后,自己真正想要做些什么。就像每次临近生日,亲友问我:“你想要什么礼物?”我的脑海总是一片空白。只有当一系列选项摆在面前,我才能分析抉择。所以,理所当然地,第一步就是:回顾过往,搜集资料,归纳总结前人的经验。 遇事不决,先问大模型。于是我分别向ChatGPT, DeepSeek, Qwen和Grok,发出了以下提问:
纵观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历史,以及当下的现实世界,人们在实现财富自由之后,都做了些什么?
Throughout the thousands of years of recorded human history and in today’s reality, what have people done after achieving financial freedom?
为了获得更丰富的回答,我在Plain/Thinking/Search等模式下用中文都问了一遍。另外,我还用英文向ChatGPT问了一遍。所有的回答汇总在这里。
全文太长了,于是我用DeepSeek总结了一下:
上面是我收集的一些大模型对问题“纵观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历史,以及当下的现实世界,人们在实现财富自由之后,都做了些什么?”的回答。根据它们的回答进行分类总结,列出人们在实现财富自由之后的各类活动,并附上相关的活动项目。不需要具体的人名或者事例,同时尽可能得简洁明了。例如,发展兴趣爱好:爱好1,爱好2,爱好3等。
稍作整理,得到以下各项:
- 慈善公益与社会影响: 设立基金会/资助科研/赈灾/社区建设;推动教育、医疗、环保、扶贫;参与志愿服务与政策倡导(游说、智库、公共事业)。
- 资本运作与商业扩张: 二次创业(科技、能源、元宇宙等新兴领域);天使投资/风投/孵化项目;管理家族资产(信托、跨领域投资);构建商业帝国与媒体网络。
- 文化艺术与知识传承: 赞助艺术展览、学术研究;收藏艺术品/古董/稀有书籍;创办博物馆/学校/图书馆;知识共享(出版、课程、奖学金)。
- 探索体验与生活方式: 环球旅行/极地深海探险/太空旅游;极限运动(登山、赛车、潜水);奢侈品消费(游艇、私人飞机);兴趣实践(园艺、烹饪、收藏)。
- 精神哲学与生命探索: 宗教修行(禅修、朝圣);哲学研究/抗衰老技术投资;隐居实践(极简生活、田园归隐);心理学与意识科学探索。
- 家族延续与健康管理: 家族信托/遗产规划/后代教育;高端医疗与抗衰老技术;健康生活方式(瑜伽、私人护理);家庭陪伴与代际传承。
- 权力建构与公共参与: 竞选公职/政策游说;资助社会运动与舆论塑造;建立跨国财团/行业联盟;通过智库影响公共决策。
- 科技前沿与人类突破: 投资尖端领域(AI、脑机接口、量子计算);资助科学探险(太空、极地);推动生物科技/抗衰老研究;参与未来技术研发与应用。
最后,我再人工总结一下:
- 修身:做让自己快乐的事
- 探索世界:环球旅行(私人岛屿/极地探险),太空旅游,全球旅居(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)。
- 自我成长:宗教修行(禅修/出家/冥想),隐居实践(极简生活/田园归隐),终身学习(攻读学位,学习哲学/科学/艺术/宗教/心理学等),技能学习(手工/园艺/烹饪)。
- 兴趣爱好:极限运动(马拉松/登山/赛车/潜水),收藏(豪车/珠宝/稀有物品),文艺创作(写书/拍电影/做纪录片/做音乐/画画/写诗)。
- 消费主义:购买房车,奢侈品消费(名车/名表/豪宅/游艇/私人飞机),举办奢华宴会。
- 齐家:做让家庭合睦的事
- 爱与陪伴:支持后代教育和事业发展,重视家庭活动与亲子陪伴,培养家族文化与代际传承。
- 健康生活:医疗保险,私人医疗。
- 财富管理:家族信托,遗产规划。
- 治国:做对社会有用的事
- 慈善公益:资助教育/医疗/环保/扶贫/公共事业/社区建设/公益机构,参与志愿者服务。
- 文化传承:赞助文艺创作/学术研究,资助智库/图书馆/艺术馆/博物馆/学校,分享知识(著书立说/开设课程),推动教育创新。
- 公共生活:参与社会治理(参政议政/竞选公职/政策游说),发起公共社会议题讨论,支持社会运动/公共事业,资助公共政策研究,探索新的社会制度。通过捐助、游说、智库、媒体等方式影响公共政策。建立跨国财团/行业联盟。
- 星辰大海:为万世开太平
- 投资初创团队,担任创业顾问,孵化创新项目或初创企业。支持前沿科技研发与应用(新能源/元宇宙/人工智能/脑机接口/量子计算/生物科技/航空航天),资助太空探险/极地探索/火星移民。
我的个人清单
我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个体?又希望留下何种文明印记?
接下来,基于上述关于财富自由后多种生活方式的分类,我需要结合自身的兴趣与价值观,认真思考并回答几个关键问题:如果我已经财富自由,在那些选项中,我真正想做的是什么?哪些事情我并不感兴趣,甚至可以果断舍弃的?在这些想做的事情之中,有哪些是现在就可以开始尝试的?又有哪些需要等将来条件成熟后再去实现?
拒绝:不想做的事
“我想做什么”也许很难回答,但是回答“我不想做什么”,就简单多了。 我对宗教信仰没有兴趣,因此不会选择入教。目前我对生活依然怀有热情,也就暂时不考虑隐居山林、远离尘世。世界上还有太多我想去看、想去做的事,对生命也格外珍惜,因此极限运动不在我的计划之内。我对喜爱的事物有收藏的欲望,但倾向于理性消费,不太可能沉迷昂贵的收藏品。做饭对我来说既花时间又缺乏乐趣,所以不会主动在这方面投入太多精力。至于奢侈品,我一贯认为它们大多是“智商税”,除非某件物品真的体现出应有的价值,否则不会轻易买单。 我是个典型的i人,内向、自省,对没有深度的陌生人聚会不感兴趣。因此,总结一下,我不想做的事情包括:
- 自我成长:宗教修行(禅修/出家/冥想),隐居实践(极简生活/田园归隐),技能学习(烹饪)。
- 兴趣爱好:极限运动(马拉松/登山/赛车/潜水),收藏(豪车/珠宝/稀有物品)。
- 消费主义:奢侈品消费(名车/名表/豪宅/游艇/私人飞机),举办奢华宴会。
断舍离:可做可不做的事
排除了那些明确不想做的事之后,剩下的事情中,也有一部分是“可做可不做”的:
- 慈善公益:资助教育/医疗/环保/扶贫/公共事业/社区建设/公益机构,参与志愿者服务。
- 文化传承:赞助文艺创作/学术研究,资助智库/图书馆/艺术馆/博物馆/学校,分享知识(著书立说/开设课程),推动教育创新。
- 公共生活:参与社会治理(参政议政/竞选公职/政策游说),发起公共社会议题讨论,支持社会运动/公共事业,资助公共政策研究,探索新的社会制度。通过捐助、游说、智库、媒体等方式影响公共政策。建立跨国财团/行业联盟。
- 商业扩张:投资初创团队,担任创业顾问,孵化创新项目或初创企业。
之所以选出这些类别,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:
我始终认为,慈善与公益更多是个体对社会制度缺陷的补救,它们往往只能缓解问题,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甚至,在某些情况下,它们还会滋生出腐败和对捐赠的过度依赖。依靠富人一时兴起的捐赠行为,会使资金来源变得不稳定,也不利于公益组织的可持续发展。类似的志愿服务、支教项目、文艺赞助等,虽然充满善意,但若仅依靠人性的高尚与热情,也很难长久维系下去。
真正让世界发生深刻且可见变化的人,是那些能将电动车带入千家万户的人,是将人造肉价格降低到大众可接受的人,是发明出廉价可降解塑料的人,是推动可控核聚变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的人——是那些通过技术与系统创新,提高整个世界生产力与生产效率的人。 他们不是站在舞台上高呼“How dare you!”的环保主义者,不是与捕鲸船周旋的动物保护者,也不是倡导“地球一小时”的节能主义者。尽管他们的勇气与善良为世界带来了积极影响,但相比真正解决问题,他们选择了更容易、更具仪式感的路径——一条低效但能够快速收获个人荣誉的道路。 世界确实需要这些象征性的举动来唤起公众意识,作为宣传的范例。但我们更需要那些脚踏实地做事的人,需要商业组织的自我驱动力,需要敢于面对难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人。善良固然重要,但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能力、远见与执行力,仅凭善意是无法撬动深层次的变革的。
当然,我也承认,社会制度不可能面面俱到,无法全方位照顾到所有人。在此背景下,哪怕只是“缓解”问题,依然具有现实意义。政府有其边界与局限,而非政府组织和个人也许能触达那些被忽视的角落,带来好的改变。如果有一天我拥有了足够的财富和资源,并愿意投入个人精力去推动那些重要却被长期忽略的议题(例如推动教育创新和探索新的社会制度),那也值得我为之努力。
我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意志表达,时不时也会生出一种“同化世界”的念头,渴望将自己的意志贯彻到现实之中。然而此刻,我仍缺乏足够的经验,也尚未拥有敏锐的判断力和高效的行动力。此外,对于改变社会,我的欲望尚不强烈。
我不喜欢政治斗争。人与人的斗争往往造成巨大的社会内耗,浪费了巨量的资源。相比之下,我更愿意沉下心来做事。当然,如果有一天,为了推动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,我必须面对这些复杂的人际斗争和政治博弈,我也一定会全力以赴。
至于创业,它确实是一个能迅速促进个人成长的途径,但它同样意味着巨大的压力和牺牲。我不希望只是为了赚钱而创业,更不愿因此牺牲家庭生活。在我看来,创业与否应该建立在三个前提之上:(1) 我具备相应的能力;(2) 我拥有强烈的意愿;(3) 我是少数拥有如此强烈意愿并恰好具备相应能力的人。只有在这三个条件全都满足的情况下,我才会选择创业。
渴望:想做的事
我真正想做的是什么呢?是更多更多更多更多更多的自由。
自由地发展自我,探索未知;
自由地挖掘潜力,释放才华;
自由地选择生活方式和工作节奏;
自由地拓展精神的疆域,不断突破局限;
自由地成为那个最真实、最美好的自己。
现在,我已知晓了哪些事我不愿做,哪些事我无须勉强去做。这样一层层排除之后,剩下的,就是那些我真心想做的或必须去做的事情:
- 探索世界:我渴望看到更多更广阔的风景,去体验不同的文化与生活方式。我向往环球旅行与全球旅居,把人生当作一场盛大的飞行。等技术成熟之后,我也希望能踏足太空,探索新的世界。
- 自我成长:我热爱科学技术与历史人文,尤其偏好科学、哲学、人类学、社会学、经济学、政治学、艺术设计与心理学等领域。我的动手能力还不错,也希望学习园艺、木工、手工等技能,享受创造的乐趣。
- 兴趣爱好:我享受低风险的运动,比如滑冰、滑雪、游泳、羽毛球等。我也愿意尝试新的体育运动,保持身体的活力和探索的热情。创作欲来临时,或许我会写小说、诗歌、短文,用文字记录内心世界的剪影。我热爱电影,未来或许能尝试拍一部属于自己的纪录片或剧情片。音乐一直在我的精神世界中扮演重要角色。财富自由之后,我一定要学习一门乐器,无论是吉他、小提琴,还是钢琴。摄影、艺术设计、雕塑、绘画……所有关于“美”的形式,我都愿意一试。
- 消费主义:我是个很容易焦虑的人,有很强烈的不安全感,因此需要有充足的物质保障来缓解生存焦虑和危机感。为了获得内心的安定,我需要一处稳定的居所。我也需要一辆车来扩大生活的半径。私人游艇和飞机不是必要的。
- 爱与陪伴:我喜欢孩子,渴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温暖小家庭。我希望能好好照顾父母,与爱人共同度过平凡又幸福的岁月。我相信亲密关系和家人的陪伴,是人生最珍贵的部分之一。
- 健康生活:为了保障生活的稳定与尊严,我会为自己和家人配备全面的医疗保险,必要时也会考虑私人医疗服务,以确保关键时刻的可靠照护。
- 财富管理:设立家族信托,做好遗产规划。
- 科技前沿:我对科研充满热情,乐于探索未知,喜欢研究清楚万物之理后的畅快和通透感。我想要做有长期影响力的科学研究,和全世界最聪明的人一起去探索新知识、新现象、新事物。我希望投身于对人类文明有长期价值的科学探索之中,参与到创造人类未来的进程中去,留下一些真正有意义的成果。
行动:现在就能做的事
仔细思考上述各项,事实上,有很多事情即使在尚未实现财富自由之前,我也完全可以将它们逐步融入日常生活中去。而有些事情,只要提前规划得当,大概率就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。而另一些看似遥远的目标,虽然可能此生难以完全实现,却依然值得为之努力、提前准备。
- 财富管理:当下最重要的就是通过主业持续提升收入,同时积极发展副业,拓宽财务渠道。在此基础上,系统学习理财与投资,建立起稳健的财富管理体系,为未来积蓄足够的财富。
- 科技前沿:寻找一份自己喜欢的、能给自己带来意义感的、偏向于科研的工作。与此同时,我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,通过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,不断拓展视野,理解商业运作与社会政治体系的运行方式。
- 探索世界:每年可以利用节假日安排几次短期旅行。需要提前了解各地文化、签证政策、交通方式等。
- 自我成长:可以利用业余时间,通过阅读经典著作、观看公开课等,学习哲学、人类学、社会学、经济学、政治学、心理学、艺术设计等人文学科。
- 兴趣爱好: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适度的体育锻炼。每半年或一年,尝试培养一个新爱好,例如电影制作、乐器演奏、绘画、艺术设计、雕塑、摄影等。
- 消费主义:提前了解房价和购房政策。学习汽车的基本配置、品牌差异与使用成本。
- 爱与陪伴:主动扩展社交圈,寻找合适的人生伴侣。常回家看看,多陪陪父母。
- 健康生活:为自己和家人提前做好保险规划。建立年度体检机制,养成良好的作息与饮食习惯。关注家庭成员的身体状况,尤其是父母的健康。准备住房适老化改造方案,学习常见老年病的预防与治疗知识。
夺取生活的掌控感
财富自由所带来的变化,不只是物质层面的充裕,更深层次的是心态上的转变。 充足的物质资源构成了一张安全网,使人能够坦然拒绝那些不愿做的事,不再被生计所驱使;它给予我选择的余地,试错的勇气,面对未知的底气,以及不断追求更高人生上限的可能性。它带来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掌控感——对生活节奏的把控,对人生方向的选择,以及对个体存在意义的主动追寻。
那么,除了将这些寄托于财富自由之上,还有什么其他方式可以获得信心、安全感,以及对生活的掌控感呢?于是我又去请教了DeepSeek老师,得到以下回答(略有删改):
财富自由确实能带来心态上的转变,但即使物质条件有限,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建立内心的安全感、信心和掌控感。以下是一些关键路径:
- 积累能力与技能
- 核心竞争力:深耕某个领域成为专家(如编程、写作、设计等),稀缺的技能会带来职业安全感和议价权。
- 通用技能:掌握跨学科、可迁移的技能,如编程+设计、写作+心理学、沟通、谈判、项目管理等。
- 微小正反馈:通过完成小目标(如每天读书30分钟、学会一道菜)积累自信,形成“我能做到”的正反馈循环。
- 构建反脆弱系统
- 多元收入来源:即使没有巨额财富,也可通过副业、投资、知识变现等方式分散风险(如自媒体、租赁、股息等)。
- 低消费韧性:培养简朴的生活习惯,降低生活成本,减少对高收入的依赖。
- 基础应急储备:通过强制储蓄存够6-12个月的生活费,提升安全感。
- 建立多元关系网络
- 信任关系:与家人、朋友、导师建立深度联结,情感支持能缓解孤独和焦虑。
- 互助网络:加入行业社群、兴趣小组,信息共享和资源互换能创造机会。
- 利他行为:通过帮助他人(如分享知识、志愿服务)获得深层次和多样化的满足感,获得“我有能力影响世界”的确认。
- 心理建设与认知重构
- 增强内在力量:接纳不确定性,提升情绪调节的能力。区分可控与不可控之事。
- 成长型思维:将失败视为数据反馈而非对自我的否定,减少对犯错的恐惧。
- 最小化验证:用低成本试错(如兼职尝试新领域),逐步积累成功经验。
- 极简生活法:降低对物质的依赖,区分需要和想要。
- 重塑个人价值:脱离社会攀比,明确对你真正重要的事(如自由时间、家庭陪伴、创造价值)。
- 规划退出策略:提前想好最坏情况的应对方案(如回老家生活、做自由职业),消除过度担忧。
- 健康与生活管理
- 主动设定边界:学会说不(例如拒绝无效社交),保护自己的时间与精力。通过独处、艺术表达等方式保持内在灵感。
- 结构化生活:通过规律作息、运动、日程计划建立生活秩序,增强对生活的掌控感。
- 聚焦影响圈:将精力投入能改变的事情(如学习和健康),而非担忧不可控的因素(如经济形势)。
- 沉浸热爱之事:心流状态(如绘画、运动)会暂时消除焦虑,长期积累能带来成就感。
- 自然与艺术:接触大自然、阅读文学或欣赏艺术,拓宽精神世界的维度,减少对物质的执念。
- 关键思维转变
- 从“拥有财富才能安全”到“我的能力创造财富”:前者是被动的,后者是主动的。
- 从“避免失败”到“管理风险”:前者限制行动,后者鼓励理性尝试。
- 从“单一因素”到“系统支撑”:安全感应来自能力、关系、健康、认知的复合体。
这些方法的核心是:通过可控的日常实践逐步积累“选择权”,而非等待某天突然获得自由。即使未来实现财富自由,这些能力与心态也会帮助你更可持续地享受它。真正的安全感不在于“拥有多少”,而在于“相信自己能应对”。尝试把注意力从“缺乏什么”转移到“能创造什么”,掌控感会自然生长。真正让人自由的,不只是财富的积累,而是那种“无论如何,我都能好好生活下去”的信念与能力。